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农民增收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祥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按照“引龙头、建基地、组协会、拓市场、促外销”的发展思路,从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升蔬菜品质入手,积极组织菜农实施标准化生产,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蔬菜“产区园田化、产业专业化、产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发展“菜篮子”、鼓足“钱袋子”、摘掉“穷帽子”是祥云县蔬菜产业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全县通过夯基础、建基地、培主体、树品牌、搭平台、促融合大力发展种植业,打造祥云“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蔬菜主导产业,以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反季蔬菜为重点,打造滇中冬春和夏秋反季外销蔬菜生产基地,使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
近年来,祥云县蔬菜产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总体方针,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建设,把蔬菜产业做为推进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开发,按照“扩规模、壮龙头、突特色、提质量、创高效”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蔬菜实现产值5亿元。
祥云县刘厂镇党委书记蒋炜告诉本报记者:“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泰兴公司)通过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带动、建档立卡户参与’的方式,优先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公司员工,辐射带动大波那村及周边村委会贫困群众的就业。大波那村贫困户张兴贤通过在泰兴公司务工,每天可获得不少于100元的稳定收入,实现了脱贫。像张兴贤这样在泰兴公司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泰兴公司,农户获得了土地租金,同时在泰兴公司务工又获得了务工收入,泰兴公司和贫困户实现了互惠双赢。”
大理祥云县刘厂镇围绕全县打造乡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点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祥云坝子资源优势,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巩固发展粮食、烟草和蚕桑重点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祥云坝子特色生态蔬菜产业促农增收。
近年来,刘厂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按照“引龙头、建基地、组协会、拓市场、促外销”的发展思路,从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升蔬菜品质入手,积极组织菜农实施标准化生产,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种的有机蔬菜,安全、无公害、口感也很不错……”日前,本报记者随同刘厂镇党委书记蒋炜来到刘厂镇刘厂村,走进泰兴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黄白、上海青、生菜、松花、西兰花长势喜人。黄瓜已经开花结果,蔬菜大棚内新鲜的小西红柿掩映在绿叶间,一排排整齐地生长着,红色的西红柿就像一个个灯笼挂在绿色枝桠上。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虞嘉云副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棚里的温度不能太高,空气要流通,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才好吃。”
带着梦想 试水蔬菜创业
在祥云县刘厂镇刘厂村的南部,有绵延数里的近千个温室大棚,有单体棚、连体棚,还有观光棚,它们紧密相连,非常壮观。在这些温室大棚内,瓜菜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片一千多亩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是由当地43岁的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农民企业家朱红青用8年心血建造起来的。
说起蔬菜种植大王朱红青,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1976年1月,他出生于祥云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拮据,朱红青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先后到西双版纳景洪农场抬石头、砌挡墙,去昆明冠昆鞋底厂守门市、搞运送。也是在那个时期,他立志投身商海,从买卖水果、经销皮鞋入手,到开服装店、办百货店、搞餐饮店,之后又做客货运输。
2004年,他进入祥云县烟草公司成为一名正式职工,期间,租过地,种过烤烟,在黄土地里掘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便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2月,他创办成立了祥云泰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几年来,公司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初期投入大、见效慢,在资金紧张的时刻,他忍痛卖掉了县城的商住楼,筹集278万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公司发展中。
消除疑虑 一波三折创业
2012年,朱红青和妻子决定回乡创业,拿出所有积蓄,倾全家之力多方筹集资金,流转了几百亩土地,创建了公司,建设蔬菜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然而,由于缺乏技术团队,加上销售渠道不畅,一年下来几乎是血本无归,资金链断裂。
“跨进来做农业,退路没有,最后就只有把我在县城2011年买的商住楼卖掉,一天也没住过,当时把它卖了来度过难关。”回忆当时的困境,朱红青感慨不已。
面对老百姓的担心与顾虑,镇党委、政府多次配合公司召开村民代表、农户院坝座谈会,通过算账对比,引导农户由种植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过渡,走“创业园+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模式,从产前投入、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保护价收购等三个环节实行一体化包干。村民的顾虑才得以解除,第一期以黄白、上海青为主打品种的蔬菜终于种下了地。
数月以后,黄白、上海青如期丰收了。满怀希望的望着满载着蔬菜也满载着希望的车辆开往昆明。然而,好事多磨,正当他满心欢喜的时候,又遭了当头一棒。由于种植技术不到位,蔬菜上不了等级,价位偏低,一季下来,竟亏30余万元。他非常着急,照此下去,别说自己血本无归、债台高筑,连种植蔬菜的村民也要受到巨大损失,公司的发展前景更加渺茫。他咬牙从昆明蔬菜种植基地以月薪一万元的高薪请来了技术员。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解决了技术问题,提高了蔬菜等级,公司经营开始扭亏为盈,这才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朱红青决心从技术和市场入手,继续发展蔬菜种植。通过与农科部门合作,并从昆明周边的蔬菜大企业请来技术员,最终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从市场拓展上,我们当时找到了区域生产种植的优势,以叶菜为主,当时就种叶菜,做我们滇西八个州市,还有西藏的市场,填补了当时的市场空缺。”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基地已经发展到3000多亩,蔬菜品种30多个,获得多个育苗技术专利,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
朱红青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公司除了安置36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还培训带动周边1500多户村民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实现经济增长4000多万元。
聊起这段创业经历,朱红青说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人才危机”。由于农村里缺少懂销售、懂管理的人才,农户们种出产品却卖不出去。因此,2015年3月,朱红青慎重考虑后又创建了祥云县泰兴特色农业科技创业园,从培育引导、示范带动、创业扶持和服务管理四方面入手,构建融合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庄园、创业孵化园“五位一体”的综合园区,通过打造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开展技术和管理创新,带动广大创业者实现创业就业。
谈及创业路上的困难,两人很乐观。“创业哪有不辛苦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创业就是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朱红青说。
创业能手 带领乡亲致富
产业发展,市场是关键。龙头企业具有打通市场的优势,熟悉市场需求、信息、价格,开拓市场渠道能力强,销售能力强。朱红青的泰兴公司便是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
“在基地里,随便摘下一个西红柿,连洗都不用洗就可以放心吃。”在朱红青眼里,种菜的人,讲的不仅是技术,还是个良心活,要有诚信,不能以次充好,否则就是害人。在农药的使用上,朱红青以预防为主,确保食用安全。种植过程中,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
朱红青带领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常年种植黄白、上海青、结球生菜、意大利生菜、松花、西兰花、香葱、荚豆、甜豆、油麦菜等特色蔬菜品种30多个,年生产蔬菜两万多吨,做到起点高、质量好、产品精、有亮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企业快速发展。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创业园成立至今,共聘请了6名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2000多人次;创业园入驻企业有37户,2018年招聘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及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480人,实现创业增收2100多万元。创业园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园”,被云南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创业园,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产业扶贫、挂钩扶持、订单农业和项目实施,公司顺利起步,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大理州及祥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样板基地和明星企业。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朱红青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特有的技术优势,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与农户合作,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可溯源制度,打造现代农业蔬菜示范种植基地。
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为寻求脱贫之路,2017年该村像付连慧、张兴贤等贫困户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辟致富路,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并且当年脱贫,成为村民们效仿的脱贫“样本”。
刘厂镇大波那村脱贫户付连慧告诉本报记者:“上有年迈的公婆,下有3个读书的孩子,到公司务工后,不仅脱贫出列,还成长为基地负责人,到这里上班以后,我不仅学到了技术,也学到了管理方面的东西。以后我要实现自己创业的梦想,让家庭总体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更好更大的高度,去年年收入5万元。”
“我最喜欢村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那条标语,自食其力就是幸福。”付连慧露出微笑。
朱红青说,通过政府的扶持,可以大大提升初创企业的成功率,为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构建起了创业大平台,同时整合了各类资源、人才,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目前,泰兴公司有特色蔬菜种植基地1500亩,其中,大棚蔬菜基地760亩,露地蔬菜基地1000亩。在抓好示范基地的同时,公司积极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带动2000多农户增收4000多万元,已成为一家集特色蔬菜种植、包装、销售、生产配套服务、电子商务和庄园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管理及生产人员352人,季节性工人1000多人。建成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基地3108亩,发展订单基地1万多亩,主要种植黄白、上海青、生菜、松花、西兰花、油麦菜等30多个特色蔬菜品种,年产蔬菜3万多吨。在占领滇西市场的基础上,公司建立了直达上海、杭州和武汉的营销网络和销售网点,与180多个省内外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7705万元。目前,公司通过产业扶贫、挂钩扶持、订单农业和项目实施直接带动3000农户增收5000多万元。
如今,获得“云南省科技示范园”“第三届大理州青年创业州长奖”“祥云县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等10多项荣誉的朱红青,又创办了科技创业园、三农服务部,为家乡培训技术人才,提供“三农”服务。“我们就利用我们的优势来做产前的农资、种苗的服务,产中的培训、技术,产后的市场信息、市场销售服务,达到让我们公司发展的同时,我们周边做农业的也共同发展的目的。”朱红青说。